屈服強度和彈性極限的區別
屈服強度又稱屈服極限,屈服時的應力稱為(wei) 屈服極限,單位為(wei) MPa。屈服強度是材料的固有屬性,表示材料屈服時的臨(lin) 界應力值。常用於(yu) 確定機械部件的最大允許載荷。
所有機械零件都不允許發生塑性變形,因此屈服強度是工程設計和材料選擇的重要依據。
屈服
屈服是指應力不增加而應變增加的現象。當金屬材料試樣的外力超過材料的彈性極*,雖然應力不再增加,但試樣仍發生明顯的塑性變形。
強度
強度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塑性變形的能力。
彈性
彈性是指不產(chan) 生永遠變形的能力。
彈性變形
彈性極限內(nei) 的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發生變形,撤去外力後可恢複原狀。這種隨外力消失而消失的變形稱為(wei) 彈性變形。
塑性變形
材料上的載荷超過彈性變形範圍,就會(hui) 發生永遠變形。即卸荷後不可恢複的變形稱為(wei) 塑性變形。
彈性極限
材料不產(chan) 生永遠變形(塑性變形)的最大應力稱為(wei) 彈性極限。它也是材料從(cong) 彈性範圍到塑性變形的轉折點。彈性極限反映了材料彈性變形的最大範圍。
抗拉強度
在拉伸條件下(材料屈服後),試樣在斷裂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應力稱為(wei) 抗拉強度,它是材料從(cong) 均勻塑性變形向局部集中塑性變形過渡的臨(lin) 界值。
抗拉強度反映了材料抵抗斷裂和損壞的能力。抗拉強度越大,材料抵抗斷裂的能力越強。
對於(yu) 那些變形要求不高的零件,不需要依靠屈服強度來控製產(chan) 品的變形量,通常以抗拉強度作為(wei) 設計和選材的依據。
可塑性
塑性是指材料在斷裂前承受最大塑性變形的能力。伸長率和麵積減少量是常用的衡量指標。
膨脹率:δ=(L1-L)/L*100%
L 1: 試樣斷裂後的標距
L : 試件的原始標距
麵積減少: ψ=(AA1)/A*100%
A 1: 試樣斷裂處的最小截麵積
A : 原始橫截麵積
伸長率和麵積減少量越大,材料的塑性越好。與(yu) 兩(liang) 者相比,麵積的減少表明塑性更接近真實應變,因為(wei) 收縮與(yu) 試樣的長度無關(guan) 。
良好的塑性是金屬材料加工的必要條件。同時,材料具有一定的可塑性,也可以提高機器零件的可靠性,防止機器零件突然斷裂。